净利-1.94亿元,又一亏损企业冲击北交所IPO!
发布日期:2025-08-19 浏览量:63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
实际上,北交所从设立开始就是允许亏损企业上市的。根据《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的规定,
据公司2024年度报告披露,公司已建立起微球、微晶、脂质体、多囊脂质体、纳米粒和缓释植入剂等复杂注射剂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平台。公司独创的线性放大、连续化生产技术,可实现复杂注射剂产品的大规模制造,在研产品批量位居业内榜首。
根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公司持有药品上市许可,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分别与国内知名药企开展合作。公司已与海正药业、吉林敖东、澳亚生物三家大型药企建立了委托生产(CMO)的合作模式,使用CMO工厂的车间、人员和质量体系,加入公司专属设计定制的生产线,能够以最快速度实现产品从研发向产业化的落地。另外,公司也在自建符合欧美法规要求的国际化生产基地,为下一步实现复杂注射剂产品的全球销售打好基础。销售模式方面,采取买断式经销模式进行销售,在产品完成临床BE研究或申报注册受理之后,即开始筛选相应领域知名公司洽谈销售合作。提前达成销售合作,提前布局市场,有助于将获批产品快速投放市场实现销售收益。
子公司杭州天序药业、江苏圣兆制药以自建产线方式分别在杭州临平和江苏连云港建立脂质体和多肽长效缓释制剂生产基地,拟按符合美国FDA、欧盟EMA和PIC/S的法规要求建造,建成后可满足全球市场销售需求。
子公司擎阳医疗作为进口器械可吸收外科手术缝线的全国总代,主要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等产品,并采取以终端医院为销售目标的分销销售模式,即在各地区与具备区域分销能力的代理商或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成熟分销渠道与网络,完成产品市场布局,并由其负责配送至终端医院。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医药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4年持续肩负着保障国民健康与驱动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度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98.50亿元,与2023年度持平;实现利润总额3,420.70亿元,较2023年度同比下降1.1%。尽管当前医药行业仍处于转型深水区,面临诸多挑战,但医药行业的增长逻辑仍然未变。随着国家对医药创新政策的支持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行业的深度融合,行业正迈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际化的驱动下医药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8年的28,228元增长至2024年的41,314元,消费升级加速。在经济发展、技术革新和医疗体制改革共同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我国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达18,680亿元人民币,预期2030年将达到29,911亿元人民币,其中2020年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6%,超过全球同期平均水平。全球市场来看,根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制药市场规模估计为16,457.5亿美元,预计2025年到2030年全球制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6.12%。
据公司2024年度报告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为陈赟华、吴健、陈传庚、蒋朝军、潘小玲、刘芝佑、黄雅红和笃圣投资,其中笃圣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陈赟华。
2022年至2024年,圣兆药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159.37万元、4,607.50万元和2,706.53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亿元、-1.75亿元和-1.94亿元。
二闯北交所IPO
公开资料显示,圣兆药物曾于2023年6月30日IPO申请材料获北交所受理,东吴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2024年5月20日,圣兆药物向北交所提交了《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报告》,申请撤回申请文件。6月6日,北交所决定终止圣兆药物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审核。
前次北交所IPO,圣兆药物结合自身规模、经营情况、盈利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了《上市规则》第2.1.3条第(四)项规定的发行条件:“(四)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
前次IPO主要财务数据
在终止北交所IPO一年多后,圣兆药物重新启动北交所IPO,保荐机构仍是东吴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