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冲刺科创板,生物科技企业正集体“弃港回A”

发布日期:2023-04-14 浏览量:444

分享到:

近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芯生命”)冲刺科创板IPO已获上交所受理,本次IPO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会所为容诚,律所为中伦

公司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开发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带来变革的精准解决方案。公司核心产品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为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自主创新60MHz高清高速国产IVUS产品,核心产品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为金标准FFR领域内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产产品

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

北芯生命本次选择的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募集资金用途

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年轻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成立至今,北芯已获得红杉中国、德诚资本、国投创合、启明创投等多家明星机构的投资,本次IPO之前,公司估值约达53亿元

招股书显示,当前红杉智盛和德诚资本均持有公司10%左右的股份,国投创合持股7.15%,启明旗下的QM161和启明融新分别持股4.76%和1.61%。

值得注意的是,北芯生命早在2021年8月4日就已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了赴港上市申请,并于同年8月1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A1文件,高盛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但根据港交所官网显示,目前上市申请材料已经失效

实际上类似于北芯生命这样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选择“弃港回A”并非个例,捍宇医疗此前就已获得港交所聆讯,但是最终放弃港股市场转向科创板IPO,目前已收到上交所的首轮问询。

按照港股和A股此前的市场定位,这类非盈利生物科技或医药企业选择港股IPO的概率会更大,主要原因是港股市场更加成熟,上市确定性也更强,更重要的是港交所于2018年4月30日,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第一次允许尚未有盈利、预计市值超过15亿港元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2年港股共有56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其中有52家选择18A的规则赴港上市。

但是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数量并未持续保持增长,而是呈现先增再降的趋势,最高的2021年达到了20家,2022年迅速降至8家,2023年至今还没有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

而反观科创板,2023年一季度以来在申报科创板上市获受理的企业中,医疗生物企业已占六成,目前科创板中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公司数量已累计近60家。

除了北芯生命和捍宇医疗,键嘉医疗、赛诺威分别于4月2日和3月27日获科创板受理,思哲睿目前也正处于问询阶段,此外还有驯鹿生物、博动医疗、术锐机器人等多家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生物科技企业近期以来正呈现着扎堆冲刺科创板IPO之势



港股18A规则红利不再










而造成这种局势的重要原因是当前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的“萧条”,使得同类型公司望而生畏。从2022年在港上市的8家生物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呈现着以下几大特点:
1、融资规模偏小

在这8家公司中,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为36亿港元,平均募资仅有4.5亿港。此外,港股市场的发行费用也更贵,若扣除各种发行费用后,净募资总额为27.3亿港元,最低的为7890万港元,最高也仅有8.04亿港元,未超10亿。

这样的募资额或许不少,但是对于当前尚未盈利且需要大量资金用以研发的创新生物科技企业,无异于杯水车薪。再看科创板公司的募资情况,赛诺威拟募资6亿元、键嘉医疗、北芯生命、捍宇医疗分别拟募资15.01亿元、12.74亿元、17.22亿元,思哲睿拟募资额更是达到20.29亿元,远高于港交所同类企业。

2、估值偏低、破发严重

注:最新收盘价为前一交易日收盘价

在这8家公司中,上市以来市场表现惨烈,仅这8家中共6家目前仍处于破发状态,股价降幅最大的公司,目前市值已经大幅缩水80%,部分公司目前市值已经低于成立以来总融资额,这对于未盈利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给同类型拟上市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3、流动性不足
融资规模小,股市表现不佳必然就会带来流动性的问题。
从2023年以来这8家企业的日均交易额来看,仅有3D MEDICINES日均成交额过千万港元,有两家公司日均成交额不足百万元,换手率方面也仅有3D MEDICINES这3个多月以来的区间换手率超过10%,流动性严重不足
港股18A规则曾为创新医药企业带来政策红利,促使这些企业价值飙升,也诞生出诸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这样的新一代中国药企,然而经过五年的时间沉淀之后,大多数公司却并未达到市场所期待的表现



科创板渐
成新上市高地











随着A股全面注册制的落地,科创板的改革,为国内尚未盈利医药企业的“潜力股”们,进一步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道路。
2022年6月,上交所正式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同时进一步完善科创板支持医疗器械“硬科技”企业上市机制,更好发挥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功能。
此前已有君实生物、康希诺、百济神州等一批港交所创新药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开启“A+H”两地上市模式,如今又出现拟IPO企业放弃港股市场,独选A股科创板的现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和流动性,科创板远远超过港股,甚至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
以同样处于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器械的佰仁医疗为例,其市值已经超过港股的“瓣膜三剑客”(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心通医疗)的市值总和,流动性也远胜于其中任何一家。
另一方面,目前公募基金中医疗专项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经颇大,最大的医疗基金规模甚至高达数百亿,若企业成功于科创板上市融资便利度将会大大提升
港股受阻,叠加A股全面注册制实行,科创板正在成为未盈利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