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在《荒原》中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赵萝蕤 译),这句话用在4月的科创板上可谓恰如其分,4月的科创板似乎仍带着冬日的寒意,0家IPO企业上会、5家IPO企业撤回、2家上市企业退市,全面注册制下的科创板正在经历自我革新的时刻。
科创板4月没有一家IPO企业上会,坊间传言是交易所在控制审核节奏,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到来,监管部门IPO审核持续收紧,压实中介责任。适逢4月一直以来是IPO公司需要更新年报和财务数据的月份,相关服务机构加大了审计或核查力度,增加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导致IPO审核速度变缓。另外,4月的科创板大事不断,4月21日下午,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浙江省纪委监委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刘逖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和浙江省台州市监委监察调查。之后又有两科创板公司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以上种种的原因导致了科创板4月0家IPO企业上会的状况。
一、聚**材
上交所于2022年6月28日受理聚**材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2022年7月18日发出首轮问询,随后又在12月完成第二轮问询。2023年1月10日聚**材上会,不过结果却是“暂缓审议”。三个多月后的4月28日,公司选择撤回材料,上交所随之终止其上市程序。聚**材主要从事高性能改性塑料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从此前现场问询问题来看,上交所上市委对聚**材的两个在建工程项目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疑问。报告期内在建工程项目与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内容重复、周期重叠等情形被重点提及。另外就发行人经营规模较小、业务相对集中于汽车领域、同时客户比较分散的原因及合理性提出了问询。上交所同样于2022年6月28日受理赛**子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2022年7月17日发出首轮问询。2023年4月27日,公司主动撤回申请材料,IPO终止。从首轮问询来看,上交所对公司大客户存在疑问。此外,上交所还对公司披露文件的规范“不甚满意”,要求公司结合相关格式指引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提示”和“风险因素”各项内容,结合公司具体业务情况修改“核心技术泄密风险”、“发行失败的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等笼统泛化的表述,补充完善关于市场空间与竞争格局、毛利率变动、知识产权纠纷等风险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上交所还要其删除申请中专利及类似表述。
三、惠**材
惠**材IPO于2022年9月27日获受理,于10月26日被首轮问询,但第一轮问询公司就“难产”,拖了5个多月,到2023年3月29日才见披露回复。最终于2023年4月27日终止IPO。从首轮问询来看,上交所关注到公司的存在瑕疵的一些情况。首先财务数据方面,上交所要求说明未来期间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将持续为负,及对公司资金链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另外,申报材料显示,2015年7月,发行人第一次增资价格为1.15元/股,同年10月,发行人第二次增资价格为3元/股,短时间内增资价格变化明显。2017年2月,发行人第三次增资价格为5.8元/股,同年3月发行人公告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载明的增资价格为8.5元/股,短时间内增资价格变化明显。最后则是公司主营业务的问题,资料显示,惠**材主营锂电池隔膜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三层共挤隔膜、单层隔膜和涂覆隔膜。当前锂电隔膜主要技术路线包括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其中,湿法工艺凭借着制备的锂电池更薄、体积更小等优势,其出货量增速和占比显著高于干法隔膜,差距逐年增大。这一变化也体现在惠**材的干法隔膜产品毛利率上。报告期内,公司干法隔膜毛利率分别为45.66%、43.22%、40.78%和34.00%,持续走低。对于干法隔膜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惠**材解释,公司在生产成本下降和订单量增长的同时,逐渐降低隔膜产品的售价以提升市场占有率。换言之,为了抢占市场,惠**材不惜以牺牲毛利率的方式进行低价销售,恐难以为继。简而言之就是科创板最为重视的“科创属性”或许成了发行人难以逾越的难题:无论是第一轮问询还是第二轮问询,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变动大被不断追问。根据发行人第二次IPO的招股书显示,彼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共有谢*、许**、杨**、柯*、姜**、祁**6人,而在最新版招股书中,原核心技术人员许**、杨**、柯*3人消失,新增王*、李**2人,目前核心技术人员共有5人。在问询函中,上交所也表示,公司2014年第二次申报至本次申报之间,3位核技术人员离职,许**工作岗位从研发调整到运营,原2014年时期核心技术人员离岗比例超过50%。相比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性更为重要,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如果短期内发行人核心技术团队变动大,则可能会影响公司研发能力的持续稳定性,甚至已经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也会遭到监管层追问。在问询函中,上交所也曾要求公司说明杨**等人离职原因及离职去向,是否签署保密协议或竞业禁止协议,是否导致业务、技术信息泄露;许**岗位调整的原因及对应时间;2015年以来超过50%核心技术人员离岗对于公司技术研发的影响。虽然发行人在回复中表示:原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对发行人技术研发不存在重大影响。但这样的解释可能并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研发能力缺乏稳定,核心技术人员接连出走,成为了发行人的致命伤。
五、福*科
福*科和其他4家的情况不太一样,福*科早在2021年12月21日召开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98次审议会议上成功以“无需落实进一步事项”的条件通过审核的,并在短短半个多月后的2022年1月7日便正式向证监会提请IPO注册。或许此时的福*科不会想到,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并被出具“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结论后,即将开启的注册流程,才是其该次IPO的最大挑战的开始。在证监会收到福*科向其递交的注册材料后,监管部门启动了现场检查程序,这一查便查出了诸多问题和疑点。监管层现场检查发现,福*科存在可能涉嫌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另外,对于研发人员的认定,监管层也表示了疑惑。福*科于2020年12月31日、2021年6月30日在册的160名、170名专职研发人员中,分别有18名、21名员工存在异常情况,如研发部门统计员实际从事前台工作、西餐烹饪专业人员从事生产部门领料工作等。现场检查的压力,最终压垮了福*科,导致IPO倒在了注册阶段。除了5家IPO企业终止外,科创板4月最大事件当属两家企业退市。2023年4月21日,中国证监会对A公司与B公司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两公司存在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已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两家企业的财务造假从上市之前就已经开始。《决定书》显示,2017年,A公司通过开展虚假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合计4,349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3.9%,虚增利润合计2,162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5.82%。2018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11亿元,虚增利润3,903.63万元;2019年上半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6,693.95万元,虚增利润2,532.6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37.33%。A公司上市后,继续通过前述财务造假方式虚增收入、利润。2019年,A公司虚增营业收入2.71亿元,虚增利润1.45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94.55%;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28亿元,虚增利润1.70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50.21%。B公司同样利用签订虚假合同的手段虚增营业收入。《决定书》显示,B公司2016年至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亿元,虚增利润1.8亿元。其中,2016年虚增营业收入3,557万元,占当年收入的49.28%,虚增利润2,243万元,占当年利润的104.72%。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1.1亿元,占当年收入的51.87%,虚增利润6,528万元,占当年利润的67.69%。本次科创板对两家公司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标志着科创板迈出常态化退市的重要一步,对其他科创板上市公司或将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全面注册制,退市制度是注册制实施的重要配套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多元退市机制、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流程,有助于保障注册制下A股市场生态的优胜劣汰、实现A股上市公司质量整体提升。随着5月的到来,科创板在停审一个月后终于再次迎来上会的IPO企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5月9日上交所上市委举行的2023年第34次审议会议中,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被否,科创板IPO企业再遭打击。思必驰是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2007年由3名剑桥学子高始兴、俞凯、林远东创立。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其估值达100亿元。在IPO前,公司累计完成10轮融资,联想、深创投、美的等一大批机构在列。思必驰的科创板IPO在2022年7月15日获得受理,同年8月3日进入问询状态,先后经历三轮审核问询。此次上会被否,也意味着该公司科创板IPO就此终止。与大部分AI企业一样,思必驰目前还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事实上,早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就对思必驰的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要求思必驰说明各项业务的持续性、扭亏为盈的基础条件和经营环境以及合理性。思必驰在问询回复中表示: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情况以及相关条件假设,若公司进行测算假设的扭亏为盈的条件均可达成,基于公司测算,公司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为2026年。会议现场,上交所上市委要求思必驰代表结合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格局、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布局、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体现、核心技术与主要产品的升级迭代周期和研发储备等,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上交所上市委再次对发行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拷问。要求思必驰代表结合行业竞争格局、龙头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预测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合理性和审慎性;结合公司报告期持续亏损、净资产大幅下降等情况,说明公司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而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或许也正是思必驰此次IPO被否的关键原因。0家上会、5家终止、2家退市,4月对于科创板确实是无比残忍的月份。5月好不容易盼来一家上会的IPO企业,然而却以被否告终,这对最近本就不好过的科创板企业和中介机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4月虽然已经结束,但科创板的夏天似乎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