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共有112家IPO企业主动撤单,终止审核。其中沪深主板15家、科创板30家、创业板52家、北交所15家,创业板撤单数量占比近半,本文拟对2023年上半年主动撤回企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创业板52家,占比47%;科创板30家,占比27%;北交所15家,占比13%;深主板7家,沪主板8家,占比13%。(一)可以看出,创业板将近占据了2023年上半年主动撤单企业的“半壁江山”(占比47%)。究其原因,是因为创业板的拟IPO企业受新规影响最大,2022年12月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新规将研发投入、研发复合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创业板 “三创四新”定位中,新规的出台让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相继撤回。(二)科创板虽然只撤回了30家,占比为27%。但要知道科创板上半年过会的企业也才只有21家,主动撤回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过会企业数量。(三)主板方面,在主板注册制实施前撤回7家,主板注册制实施后撤回8家,数量基本持平。1月份终止22家,2月份终止20家,3月份终止数激增至32家,这和注册制新规有关,在新规发酵一段时间后,企业大规模主动撤回IPO申请,涌现一波撤回潮;4月份终止数量减至9家,5月更是只有5家终止,创2021年以来单月终止数新低,6月份终止数量激增至24家。在112家主动撤单的企业中,浙江终止企业最多,有21家,占比18.75%;广东和上海并列第三,各有13家企业终止,各占比11.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撤回的企业数量最多,有21家,占比18.75%;医药制造业紧随其后,有12家企业撤回,占比10.7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有11家撤回,占比9.82%。(一)亏损的企业有6家,科创板5家、北交所1家,总占比5.36%(二)净利润在0-5000万的企业有19家,科创板10家、创业板3家、北交所6家,总占比16.96%;(三)净利润5000万-1亿的企业有57家,数量最多,其中主板5家、科创板8家、创业板37家、北交所7家,总占比50.89%,数量占所有主动撤单企业的一半。(四)净利润1亿-1.5亿的企业有13家,其中主板5家,科创板2家、创业板5家、北交所1家,总占比11.61%;(五)净利润1.5亿以上的企业有17家,主板5家、科创板5家、创业板7家,总占比15.18%。除了拟上市公司外,保荐机构恐怕也是终止审查中的“失意人”。从保荐机构撤材料情况来看,112家主动撤单企业的保荐机构情况如下:
注:因先正达聘请了两家保荐机构,故总数为113。
上半年总体经济形势下行,加上金融行业“降薪潮”来势汹汹,保荐机构面临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从今年的大环境看,拟IPO企业主动撤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企业经营环境较差,业绩下滑导致不符合注册制下的上市要求。另外,全面注册制非但没有放松审核标准,反而越来越严格,那些自知业绩不达标的企业与其选择硬撑或带病闯关,还不如顺势而为“半途退场”。有时以退为进是一种策略,撤回申请反而能帮助企业更好找短板、补差距、促转型。上半年多达112家企业主动撤单,也侧面反映出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2023年,不论是拟IPO企业、保荐机构还是个人都在艰苦跋涉,路漫漫其修远兮,用加缪的一句送给朋友们: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